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植物源性食品中硝苯菌酯、鹽酸嗎啉胍、殺螺胺乙醇胺鹽殘留量的測定 液相色譜—質譜聯用法
液相色譜-質譜聯用技術(LC-MS/MS)通過高效液相色譜實現農藥的分離,結合質譜的高靈敏度與特異性進行定性定量分析。其核心優勢在于:高靈敏度:可檢測痕量級殘留(低至0.01 mg/kg),滿足嚴苛限量要求;強抗干擾能力:通過質譜多反應監測(MRM)模式排除基質干擾,確保復雜樣品(如高含油堅果、香辛料)分析準確性;廣譜適用性:適用于熱不穩定、極性強的農藥檢測,填補傳統氣相色譜法的應用空白。以鹽酸嗎啉胍檢測為例,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譜-串聯質譜技術,針對高水分果蔬與低水分堅果分別優化提取方案:蔬菜/水果使用三氟乙酸溶液提取,堅果/植物油則采用甲酸溶液并調節pH值去除雜質,確保方法普適性。
標準創新與突破
本次征求意見稿的亮點體現在三方面:
全品類覆蓋:首次將茶葉、香辛料等復雜基質納入檢測范圍,并制定專用凈化方案;國際接軌:限量標準參考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(CAC)原則,結合我國膳食消費特點制定,如茶葉中殺螺胺乙醇胺鹽限量嚴格控制在安全閾值內;技術集成:與同期發布的《植物源性食品中473種農藥殘留篩查氣相色譜-四極桿-飛行時間質譜法》形成互補,構建“篩查-確證”一體化檢測體系。
國內外標準對比與啟示
我國農藥殘留標準體系遵循“風險評估+國際接軌”原則。相較于歐美“技術壁壘+貿易保護”模式,我國更強調安全導向。例如歐盟對西葫蘆抑霉唑限量加嚴至0.08 mg/kg,而我國GB 2763-2021標準中黃瓜抑霉唑限量為0.5 mg/kg,體現差異化管理思路。本次標準修訂通過LC-MS/MS技術提升檢測精度,既保障國內食品安全,又為國際貿易提供技術支撐。
實施意義與展望
該標準的實施將推動三方面發展:
監管效能提升:為市場監督抽檢提供統一技術依據,強化“從農田到餐桌”全鏈條監管;產業升級驅動:倒逼農業種植環節規范用藥,促進綠色農業發展;國際話語權增強:作為國際食品法典農藥殘留委員會主席國,我國通過標準輸出推動國際規則制定。未來,隨著LC-QTOF(液相色譜-四極桿-飛行時間質譜)等高通量篩查技術的普及,我國農藥殘留檢測將向“更快速、更精準、更智能”方向邁進,為全球食品安全治理貢獻中國方案。
結語
本次征求意見稿的發布,標志著我國在植物源性食品農藥殘留檢測領域實現從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的跨越。通過技術創新與標準升級,既保障了人民群眾“舌尖上的安全”,又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科技動能,彰顯了我國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責任擔當與創新能力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