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妝品中二甘醇怎么檢測
二甘醇(Diethylene glycol, DEG)作為化妝品禁用物質,其檢測技術直接關系到產品質量安全與消費者健康。盡管《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(2015年版)》明確禁止主動添加二甘醇,但作為甘油、聚乙二醇等原料的雜質,仍可能通過供應鏈環節潛入化妝品中。
一、檢測技術演進:從傳統色譜到質譜聯用
氣相色譜法(GC)的標準化應用
我國現行推薦性行業標準《QB/T 5411-2019》規定了氣相色譜-氫火焰離子檢測器(GC-FID)測定化妝品中二甘醇的方法,適用于膏霜、水劑、乳液、啫喱類化妝品。該方法通過以下步驟實現:樣品處理:稱取樣品后,用無水乙醇定容至刻度,經渦旋混合與超聲提取后直接進樣。色譜條件:采用DB-1701毛細管柱(固定相為50%苯基-50%甲基聚硅氧烷),進樣口溫度250℃,載氣為氮氣,流速30mL/min。定量分析:以峰面積歸一化法計算含量,啫喱類、水劑類檢出限為200mg/kg,膏霜類、乳液類檢出限為400mg/kg。該方法優勢在于操作簡便、成本低廉,但靈敏度有限,難以滿足痕量檢測需求。
氣相色譜-質譜聯用法(GC-MS)的突破性進展
2025年發布的《化妝品中二甘醇的檢驗方法(征求意見稿)》引入GC-MS技術,將檢測靈敏度提升至納米級:樣品前處理:稱取0.5g樣品,經甲醇超聲提取后,加入氘代二甘醇-D8作為內標,通過0.22μm濾膜過濾。色譜條件:采用DM-624ms毛細管柱(6%氰丙基苯基-94%二甲基聚硅氧烷),升溫程序為80℃(3min)→8℃/min升至180℃(2min)→20℃/min升至250℃(5min)。質譜條件:電子轟擊電離源(EI),選擇離子監測(SIM)模式,定量離子為m/z 45.0,檢出限達0.3ng,定量下限1ng。該方法通過同位素內標法消除基質效應,線性相關系數>0.99,回收率86.6%-118.4%,相對標準偏差<10%,可覆蓋膏霜、液體、凝膠、粉劑、蠟基等全品類化妝品。
二、檢測方法對比:技術參數與適用場景
檢測方法 檢出限 定量限 適用基質 核心優勢
GC-FID(QB/T 5411) 200-400mg/kg 500-600mg/kg 膏霜、水劑、乳液、啫喱 操作簡便,成本低
GC-MS(征求意見稿) 0.3ng(0.3μg/kg) 1ng(1μg/kg) 全品類化妝品 靈敏度高,抗干擾能力強
柱前衍生-HPLC 未明確 未明確 牙膏(需衍生化處理) 適用于無紫外吸收物質
三、行業規范與全球監管協同
中國法規體系
禁用規定:《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(2015年版)》將二甘醇列為禁用物質,禁止主動添加。
雜質限值:作為原料雜質時,成品中含量不得超過0.1%(質量分數)。
檢測標準:QB/T 5411-2019為現行推薦性標準,2025年征求意見稿擬升級為強制性方法。
國際監管動態
歐盟:SCCP評估認為,作為甘油雜質時0.1%濃度安全,但2009年修訂《化妝品規程76/768/EEC》后全面禁止主動添加。美國:USP30-NF25規定藥用甘油中二甘醇含量≤0.025%,化妝品參照執行。日本:《醫藥部外品原料規格2006》要求甘油中二甘醇及類似物≤0.1%。
四、技術挑戰與未來方向
基質干擾問題:蠟基、粉劑類化妝品需優化前處理步驟(如加速溶劑萃取、固相微萃取)。
痕量檢測需求:納米級檢出限需結合超高效液相色譜-串聯質譜(UPLC-MS/MS)技術。
快速篩查技術:便攜式拉曼光譜或近紅外光譜可實現現場初篩,降低實驗室檢測壓力。
結語
二甘醇檢測技術的演進,體現了化妝品行業從“末端管控”向“全鏈條風險防控”的轉型。隨著GC-MS等高靈敏度方法的普及,企業需建立原料追溯體系,加強生產環節清潔驗證,而監管部門則需完善標準方法矩陣,推動全球技術規范協同。對于消費者而言,選擇通過CMA/CNAS認證實驗室檢測的產品,仍是規避風險的最有效途徑。


